首次踏入live house:躁动氛围与孤独心声
前几天恒鑫邀请我去看一场名为「虚梦织语」的live house演出,说现场会表演MyGO!!!!!和Ave Mujica的歌曲。刚好我考完试后有些空闲时间,出于对live house的好奇,再加上88块钱能听40首歌,觉得很划算,便欣然答应了。
至于当天演出的两支乐队——「Revana」和「LinGo」——我之前完全不了解。据购票网站的介绍,这两支乐队似乎都与ACG文化密切相关,也都立足于《BanG Dream!》企划。在看LinGo乐队介绍的时候,发现似乎有个病句:「无论你热爱各种音乐,都希望LinGo能够直击你的心灵」,前半句的从句表达「无条件让步」,应该用「哪种」这类指示「任意性」的词项。
事实上,我最初对live house的了解来源于动画《孤独摇滚!》。动画中的live house就像一个小型的演唱会场地,主角们在台上演奏,而台下观众则随音乐热烈互动。后来,SuperGrey君在中文维基百科撰写了《live house》的条目,并提交了同行评审,我因此顺便做了一点评审工作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live house似乎与地下文化、独立音乐有着密切联系,而现场观众也经常会做出一些看似「疯狂」的举动,比如随着音乐热烈地跳跃,甚至是人群冲浪。
虽然这些文化对我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,但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——究竟亲自去体验,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?
启程
演出是下午2点开始,但这家live house在朝阳区,离学校有一定距离,坐地铁需要一个多小时。于是,我们十二点多就动身出发。
恒鑫认识的人挺多的,其他一同去的人都是邦邦相关群聊的群友,但我一个都不认识。他们挺外向热情的,见面后就开始聊天,气氛很轻松。但他们聊天的话题,例如下一场演出的购票情况,我基本上都参与不进去,再加上不熟悉,所以就默默地跟在后面。
抵达
到了live house,感觉气氛很热烈。这里的邦邦浓度似乎很高,有不少穿着痛衣的人,甚至还有千早爱音和高松灯的cosplayer。门口也摆放了花篮,是一些乐队粉丝送的,花篮上写着「祝Revana和LinGo演出成功」之类的话。恒鑫挺热爱地下艺,并且他似乎来过好几次,所以他很熟练地绕到了后面的广场,展现他的技术。
不过没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,所以就去排队进场了。进场时还发了张演出的纪念票。
进入live house后,给我的第一冲击感就是狭小与黑暗。场地分为两层,第一层是舞台和观众区,第二层类似于休息区。舞台在第一层的前方。
一开始场内播放入场须知,背景音乐是哈基米音乐,虽然似乎都是些无意义的发音,但按照一定的节奏拼凑出来,感觉有种莫名的美感(拼凑的断音?)。后来又是高松灯咕咕嘎嘎的鬼畜视频,还穿插着一些邦邦的歌曲。这时就有人开始打艺了,甚至还有人带着丰川祥子的头套、拿着高松灯的玩偶。这种场合挺符合我对亚文化的印象。恒鑫让我尽量站在场地的右侧,这样可以避免激烈的应援。
演出
上半场
首先登场的是LinGo,我总感觉这个乐队的名称是受到了MyGO!!!!!的影响。他们首先演奏了MyGO!!!!!的《砂寸奏》。主唱穿的是高松灯的衣服。至于她的唱功,我认为总体上来说还是挺不错的,但气息似乎不太稳,高音部分也有些吃力,并且日语发音带着中文的味道。例如在唱《猛独が襲う》时,主唱似乎过于拼命,到后来几近破音。不过考虑到她要一连串唱十首歌,后面气息不稳也是理所当然的,。
乐队演奏出第一个音符之时,我就觉得声音「震撼人心」,心脏都在为之共振,所以如果担心听力受损的话,或许可以考虑戴耳塞。虽然我看过MyGO!!!!!第4次演唱会的录播,但现场的氛围确实不一样,声波击打着我的身体,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,让我不由得感觉到「躁动」。即使录播的声音再大,也无法与之相比。相关的声学医学综述也指出,20–250Hz的低频及次声可通过皮肤、骨传导、前庭系统直接作用于人体,引发心率变化与「身体共振」[1][2]。或许,这就是现场演出的魅力之一。
现场的灯光效果也很欢快,舞台上有很多灯光闪烁,打在观众身上确实会有置身其中的感觉。而演唱会的录播视频,其中的灯光只会让我感觉眼花缭乱。
现场氛围十分热烈。一部分人就像是我这样,不做激烈应援;另一部分则是放飞自我,尽情地做着夸张的应援动作,比如跳跃、挥舞手臂等。虽然我站在边缘,但还是得不时退让那些打艺的人。我带了两根应援棒,由于先前并没有经验,不知所措,只能模仿着周围人的动作,例如前挥之类的。一开始我还有些拘谨,但后来也渐渐放开了,跟着节奏挥舞应援棒。
中途间或有些活动。例如让观众猜歌名,猜对了就能得到周边。其实都是MyGO!!!!!的歌曲,对我来说挺容易,但是我还是过于内敛,不太敢参与进来。后来观众还让主唱表演「灵感菇」之类的梗,主唱也很配合,鼓手甚至打起了节奏。
LinGo演奏了10首MyGO!!!!!的歌曲后,便是Revana登场,开始表演Ave Mujica的歌曲。相比于LinGo,Revana总体上感觉更偏向于金属与黑暗风;同时其演出似乎更显稳定,主唱的气息更稳,但相对地,主唱感觉没有那么活跃,现场的互动基本都是由队长完成的。或许,LinGo的主唱就是队长?
Revana的整体气场似乎更加狂热,甚至还有乐队成员的人体冲浪。或许可能是因为观众们也渐渐放开了。乐队似乎更多地与场地左侧的观众互动,站在右侧的我其实也确实想参与到这狂热之中,但既恐惧陌生人,又不熟悉动作,所以只能在旁边拿着应援棒打call,莫名地感到疏离感。虽然现场热闹非凡,我却不禁问自己:这种狂欢属于我吗?为什么在尽情挥舞着应援棒时,内心却始终游离于狂热之外?
上半场,两支乐队各演奏了10首歌曲,演出持续了两个半小时。尽管我没做出激烈的动作,但仍感觉十分疲惫,主要是站久了,感觉腰疼。同时,狭小的场馆里有众多的人,虽然并未察觉到,但总觉得可能会有窒息感。因此,我就到外面转了转,然后到二楼找了个座位休息。
下半场
休整了大约半个小时,乐队重新回到了舞台上。两支乐队下半场的歌曲,有些我还是不太熟悉。我并没有仔细看节目单,不过歌曲大多都与ACG有关,还有《孤独摇滚!》中的插曲,以及《BanG Dream!》其他乐队的曲目。站在一楼观看演出时,我似乎更多注意到周围的人群,以及乐队的主唱;而在二楼,我则能更清楚地看到乐队的演奏,以及观众的总体氛围。
而在二楼待着,总觉得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。并且,我也错失了主唱下台与观众互动的机会,不免觉得有些可惜。所以休息好后,我又回到了舞台前,继续打call。后来,乐队还将几个毛绒玩具抛向观众,不过还是一如既往地更倾向于左侧。同时,可能是因为调音的缘故,下半场的乐器声似乎将人声完全覆盖住了,我很难听清主唱的歌词。
LinGo的演出结束后,在乐队布置乐器的间隙,我又去外面转了一圈,看到了千早爱音的痛车。
接下来是Revana的下半场演出。但是我连续站了四个多小时,感觉接收到的信息已经饱和了,身体也有些疲惫。不过,我还是尽力到了激烈应援区的边缘,发现他们的动作似乎会还原相关的场景,例如在演唱《少女☆歌剧 Revue Starlight》的《-Star Divine- フィナーレ》时,应援人群围成一圈,中间两人做着「剑斗」的动作。
快结束之时,旁边竟然有人搭着我的肩膀开圈,我感觉有些惊讶。
其实我觉得,像是live house这种场合,与其说是听音乐,不如说是体验氛围。音乐或许只是氛围的载体,而真正的体验则是与其他人一起感受音乐的力量。如果能够融入其中,就会感觉很有趣吧。但我总觉得自己无法融入这种氛围。我又不禁想起了「亚文化资本」的概念——在亚文化中,稀缺的知识、行头、话语能划定圈层并授予地位[3][4]。像是痛衣、打艺手势乃至对日文梗的掌握,可能都是「圈内通行证」,需要积累和学习后,才能融入其中。
结束
演出结束已经是八点多了。我不仅腰酸背痛,手也有些麻木。恒鑫和其他人都很兴奋。我则是默默地跟在后面,感觉有些孤独。随后我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「醉东北」吃了烤串,直到十二点多才回到学校。怎么说呢,感觉确实没有融入他们的圈子之中,虽然他们都很热情,但我总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,聊不上他们的话题,只能默默地吃。
这次live house确实是新奇的体验。虽然没什么戒断反应,但我也希望之后能有更多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,甚至是学习打艺相关的内容,以期待融入这种氛围中。我究竟是喜欢地下艺本身,还是喜欢这种氛围,抑或仅仅是对不同的体验感到新奇?我也不太清楚。或许,这种亚文化与神经多样性似乎有着相似之处——它们可能与主流有所出入,不受某些人的理解与接纳,但它们依旧存在着,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。
Bartel L, Mosabbir A.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effects of sound vibration on human health [J/OL]. Healthcare (Basel), 2021, 9(5): 597. DOI: 10.3390/healthcare9050597. ↩︎
Cameron DJ, Dotov D, Flaten E, Bosnyak D, Hove MJ, Trainor LJ. Undetectable very-low frequency sound increases dancing at a live concert [J/OL]. Curr Biol, 2022, 32(21): R1222–R1223. DOI: 10.1016/j.cub.2022.09.035. ↩︎
Thornton S. Club cultures: music, 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[M]. Cambridge: Polity Press, 1995. ↩︎
杨小柳, 杨小柳, 周源颖. “亚文化资本”: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[J/OL]. 中国青年研究, 2018, (9): 91–98. DOI: 10.19633/j.cnki.11-2579/d.2018.0148. ↩︎